信息來源:西部計劃 發布時間:2023-4-27 點擊人次:1262
“很開心能夠有份工作,現在每個月收入3000多元,生活也越來越好了!”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“異地就業車間”內,殘疾員工蔡小鳳在熟練地縫制皮包。因為小兒麻痹癥導致腿腳行動不便,蔡小鳳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。在南寧市殘聯的幫助下,她做起了皮包縫制,這份工作讓她收入增加。
近年來,廣西各級殘聯部門促進多元化就業幫扶,持續加大援助力度,通過打造就業孵化基地、開展特色技能培訓、舉辦專場招聘活動等措施,拓展殘疾人就業創業渠道,點亮殘疾人就業夢想,為他們鋪就“幸福路”。
精準幫扶 打造新型送工模式
南寧市隆安縣震東社區所轄的震東集中安置區,是廣西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,共安置殘疾人1864名,當地殘聯與社區等部門通過設立“益起初發”公益助殘創業就業基地、解憂超市等,有效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。
4月11日,在震東社區“益起初發”助殘公益創業就業基地里,羅彩芬用串珠制作紙巾盒。人民網 周靜圓攝
震東社區黨委書記何為介紹,為了精準幫扶,社區根據當地殘疾人的殘疾類別、殘疾等級、年齡、學歷以及就業需求等進行分類整理,再由社區統一落實。目前,社區還創新了“小梁送工”新型模式,幫助殘疾人就業。
“小梁送工”因震東社區黨委副書記、居委會副主任、就業服務工作站站長梁佳而得名。針對無技能、進廠難、找工難的殘疾人,每天由志愿者對接企業,了解用工需求,務工當日“點對點”免費送工,形成“企業派單、居民點單、社區送單”的就業服務流程。2021年,累計組織輸送45批1000余人次殘疾勞動力到縣內企業、農業基地務工,人均月增加收入近1500元。
定點安置 提供輔助性就業崗位
在北海市銀海區僑港殘疾人輔助性就業及日間照料中心(以下簡稱“中心”),工作人員在指導殘疾人串貝殼。這里已經安置了11名殘疾人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,人均年收入在2萬元左右。
據了解,中心開設“愛心車間”,聯系企業為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提供輔助性就業崗位,把部分操作簡單、可以離廠加工的產品集中于此,讓殘疾人就近加入生產,按照北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工資及購買五險。同時,在完成企業安排的工作后,中心還為殘疾人聯系串珠鏈、串貝殼、插塑料花等手工活,提升殘疾人的技能,幫助他們增加收入。
工作人員在教殘疾人張清氧串貝殼,雖然動作還略顯遲鈍,但他一直在耐心學習,“我每天騎三輪車上下班,在這里工作很開心,可以自己賺到錢了?!?/p>
工作人員教張清氧串貝殼。人民網 周靜圓攝
北海市殘聯黨組書記、理事長孔凡介紹,目前,北海市在各鄉鎮、街道辦設置這類輔助性就業點13個,都配備了專職管理人員照料他們?,F今已幫扶了196位殘疾人,幫他們融入社會,實現就業,為家庭減輕負擔。
政策扶持 培養致富增收能人
在北海市銀海區福成鎮三合口村的一個大棚種植基地里,邱福寧家種植的黃瓜已經成熟,剛采摘完一籃子黃瓜的他,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
邱福寧捧起剛采摘的黃瓜,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人民網 周靜圓攝
今年51歲的邱福寧是視力二級殘疾,脫貧前一家人靠種木薯、甘蔗為生,年收入僅2萬元左右。在“陽光助殘基地”等項目幫扶下,他在2016年、2020年獲得兩次當地政府大棚搭建補貼,建起了6.8畝大棚,種起了黃瓜、西紅柿、哈密瓜等瓜果。
當地政府和殘聯組織還經常派人教授種植技術,幫助完善大棚設施。如今,邱福寧一家年收入已超過10萬元,一家人住進了新建的三層樓房,“感謝政府和殘聯的幫助,生活更有盼頭了?!?/p>
目前,廣西有各類持證殘疾人130萬人,其中持證就業年齡段殘疾人約63.6萬人。近年來,廣西殘疾人就業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,全區有32.69萬名持證就業年齡段殘疾人實現就業,就業率達51.39%。
此前,廣西出臺《廣西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(2022—2024年)》,提出進一步落實殘疾人就業創業扶持政策,加大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力度,穩定和擴大殘疾人就業崗位,三年內實現廣西城鄉新增殘疾人就業3.3萬人的目標。
廣西壯族自治區殘聯黨組書記、理事長黃麗娟介紹,下一步,廣西將圍繞助殘就業十大行動,開展就業系列活動,發揮“廣西愛心助殘就業聯盟”作用,統籌社會力量幫扶殘疾人就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