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來源:西部計劃 發布時間:2023-4-28 點擊人次:1372
2022年以來,海南省創新就業公共服務思路和方式,調動各方資源,將驛站建設列入海南省委省政府年度重點工作,把就業服務延伸到群眾身邊。從2022年5月首家驛站揭牌至2023年4月,不到一年時間實現從零到百的突破,已經建成177家。百家驛站累計走訪勞動者12.8萬人次,走訪用人單位3.3萬家,接待求職者5.9萬人次,發布崗位信息10.3萬條,開展技能培訓活動227場,舉辦線下招聘活動471場,幫助13.4萬人次勞動者實現就業(靈活就業13萬人次);開發驛站“海南好就業”APP,登記求職者1.2萬人,瀏覽量11萬次。
一、 堅持問題導向,著力構建就業公共服務體系便民圈。針對基層就業服務人手不足、力量比較薄弱,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覆蓋面、精準性、便捷性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等情況,堅持問題導向、試點先行,推進就業驛站建設,搭建在群眾身邊的就業公共服務平臺。2022年5月26日,首家海南就業驛站在海南樂東縣黃流鎮運營,主要服務農業企業用工和農產品采摘包裝工靈活就業,在短時間內成效顯著。各市縣紛紛借鑒、布點建站,以實現就業為核心目標,主要開展就業咨詢、求職登記、信息發布、職業指導、職業介紹、技能培訓、勞動關系調解等工作,面向勞動者提供一攬子就業公共服務。驛站工作人員進村入戶,摸清城鄉居民求職創業、技能培訓等方面需求,建立“一人一檔”臺賬,開展崗位推薦對接,為困難群體撐起順利就業的“晴天”。
二、 創新思路方法,調動各方資源提供就業服務。一是選點靈活,哪里需要哪里建。按照因地制宜、合理布局、靈活設置的原則,綜合考慮人口規模、就業群體、產業分布等因素,建設靈活多樣、經濟實用的就業驛站,目前已有鄉鎮站、城市社區站、園區站、群團站、商圈站、高校站、銀行站等多種類型。二是整合賦能,不蓋一間房、不占一寸地。就業驛站既依托現有就業公共服務機構、基層服務平臺等平臺建設,也在街道、園區、高校、大型商超、城鄉結合部等用工較多、人員聚集的地方擇優布點,充分利用原有富余辦公或商業空間,配以統一標識和辦公系統,呈現低成本、高效率的特點,不同驛站各有側重,突出服務特色亮點。三是精準聚焦,疏通供需對接的“毛細血管”。驛站工作人員走出去進村入戶、訪企拓崗、詳細建賬,依托勞務經紀帶頭人、致富能人、鄉村匠人“三支隊伍”,鼓勵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發揮優勢,積極對接崗位和求職需求,開展職業技能培訓、招聘對接等各類服務,幫助用工單位招工和求職者實現就業。四是多方參與,共繪就業服務“同心圓”。人社、教育、工會、鄉村振興等部門通力合作,通過政策扶持引導和政府購買服務,吸引智聯招聘、海南人才集團等30多家優質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參與驛站運營;市縣各級政府、高校、群團、銀行、產業園區等共建共營,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共享。五是規范運作,統一服務。印發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驛站管理的通知》《海南就業驛站工作規則》,規范就業驛站建設、運營和管理。全省就業驛站統一場所標識、統一命名規則、統一裝修風格,提高辨識度,提升服務形象;對標對表公共就業服務標準化要求,統一服務要求、服務流程,統一使用“海南好就業”APP,全面提升規范化水平。
三、 完善服務體系,鞏固提升服務成效。一是快速織密就業公共服務網。就業驛站建設運營低成本、高效率,在實踐中靈活、靈動,一批經營性人力資源機構通過參與運營,職能得到充分發揮。東方市、保亭縣、昌江縣等7個市縣實現就業驛站在鄉鎮全覆蓋,其他一些市縣根據當地實際探索“一站多鎮”“大站帶分站”等建站模式,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?!笆〖壘蜆I服務機構+市縣就業服務機構+鄉鎮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所(站)+海南就業驛站”的多層次、立體化服務體系正在形成。二是成功撬動各方資源助力就業。就業驛站建設取得顯著成效,得到市縣黨委政府、村鎮(居)委會、高校、商圈、園區、銀行等大力支持,無償提供場地、設備,加強各方面保障,形成“黨建+就業”“社區服務+就業”“精神文明實踐+就業”“殘疾人幫扶+就業”“銀行+就業”等不同模式。三是較快取得服務成效。高效運行的海南就業驛站,不僅免費為勞動者找“飯碗”,而且成為眾多用人單位攬才招工的好幫手;就業驛站將散落的非全日制用工、短期用工、平臺用工、家庭雇工等崗位搜集起來,把人員流動大的小商小販、小店面、小農場納入服務對象,人力資源市場中鐘點工、維修工、包裝工、采摘工等用工逐步成勢,市場中一批靈活就業崗位增加,“化零為整”做大勞務市場,有效緩解疫情沖擊下崗位供給不足問題。四是逐步形成服務品牌。暖黃底色和兩人跑腿服務造型的海南就業驛站標志,寓意“愛的小站”和“站小二”精神,展示在大街小巷,逐漸深入人心。工作人員身著印有“海南就業驛站”字樣的馬甲進村入戶登記信息,到園區、商圈登記崗位、宣傳就業政策,成為一道靚麗風景。就業驛站堅守公益性質,著力解決就業服務難點問題,取得積極成效,得到中國政府網、新華社、人民網、海南日報、海南廣播電視總臺、各市縣融媒等各級媒體的持續關注和報道,品牌效應迅速提升。